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关于个人投资者在交易所场内买卖记帐式国债试点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4:33:03  浏览:839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关于个人投资者在交易所场内买卖记帐式国债试点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个人投资者在交易所场内买卖记帐式国债试点办法的通知
1997年1月27日,财政部

各试点机构:
为促进国债向个人销售,方便群众在交易所场内购买记帐式国债,经财政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决定,选择若干家实力较强、经营较好的证券经营机构(以下简称试点单位),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记系统在北京市进行“国债专用帐户”试点,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帐户的管理
1.帐户管理分为交易场所和试点单位两个层次。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在电脑主机内,开立具有专门标识的国债专用帐户。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同试点单位签定帐户管理协议,确定帐户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试点单位依据协议指定营业网点直接向投资者个人发放国债专用帐户卡。国债专用帐户的帐号由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为各试点单位事先设定、预留。在设定、预留的帐号内,各试点单位可分次申领使用,剩余部分备案留用。
2.国债专用帐户目前只用于记帐式国债发行认购及上市交易,不得用于股票及其它交易。国债专用帐户由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统一印制,封面为淡黄色底纹,以别于股票帐户卡。国债专用帐户设立后,原证券帐户的交易范围(既可用于股票交易,又可用于国债交易)及开设办法不变。
3.国债专用帐户的开户费为5元,由试点单位代收。
4.国债专用帐户实行指定交易,投资者只能在开立国债专用帐户的网点办理国债的申购和交易。
5.试点单位为个人投资者开立国债专用帐户时,需同时开立资金帐户,资金帐户起点金额为购买一手(面值1000元)的国债的资金额。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手为交易单位的规定,投资者购买金额应为千元面值国债价格的整数倍。试点单位不得提高资金帐户开户的起点金额。资金帐户的开立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在保证降低开户费用的前提下,由试点单位自行确定。
二、帐户的开立及申购手续
1.国债专用帐户的开立及新发行国债的申购手续可同时进行。个人投资者可持本人身份证到试点单位指定营业网点填写“开户申请书”和“购买国债申报单”。试点单位据此为投资者办理帐户开立及申购手续。
2.新发行国债的申购采取两种方式:(1)场内市价申购。投资者开立帐户后,试点单位根据投资者指定的场内挂牌价格,向场内申报买入,待成交后于次日到试点单位领取交割单,办理清算交割,上海证券交易所电脑主机自动完成债权过户。(2)柜台定价申购。投资者根据试点单位指定的价格买入后即时办理资金交割并领取交割单。试点单位在当日营业终了后,通过传真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投资者办理债权过户手续。
3.为方便个人投资者通过开立国债专用帐户在国债发行期内购买国债,试点单位也可采取“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个人购买。
4.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发行期内开设国债分销专场,方便个人投资者购买记帐式国债。
三、试点工作若干政策规定和组织实施
1.国债发行期内的申购事宜,一律不收取购买手续费。
2.利用国债专用帐户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国债交易的手续费不超过交易金额的2‰。
3.投资者通过国债专用帐户在二级市场买卖记帐式国债的清算交割办法与证券帐户现行办法相同。
4.国债专用帐户债权的到期兑付,统一由试点单位办理,并将资金及时记入投资者资金帐户。
5.试点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指定网点开设国债专柜办理开户及国债买卖业务,并积极采取多种便民措施,方便群众购买。有条件的网点,应积极推进国债的电话委托买卖业务。
6.试点单位应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将开办此项业务的指定网点的地址、电话等对外公布,并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7.要建立健全国债专用帐户的监管制度,交易所、试点单位和财政部要定期对国债专用帐户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淮北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


淮北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
淮政〔2008〕8号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工作,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志,包括市和县、区编纂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第四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二)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

  (三)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四)收集、整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

  (五)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六)推动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第六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县、区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七条 以市和县、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八条 按照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承担地方志编纂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编单位),应当明确具体承担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保障经费和办公条件,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要逐步实现编纂工作现代化,要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开展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九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以及承编单位应当建立地方志资料征集制度,通过查阅、摘抄、复制、购买等方式收集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关资料,可以获得适当报酬。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不得提供虚假资料。

  第十条 以市和县、区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实行志稿三审制,由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依法审查,出具审查验收报告;审查验收合格的,方可以公开出版。

  县、区正式出版或内部出版的各类志书(包括年鉴),须送市地方志工作机构30部进行保存。

  第十一条 市综合年鉴经市人民政府或者其确定的部门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县、区综合年鉴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以公开出版。

  第十二条 已通过审查验收的地方志书和经批准的地方综合年鉴,未经原审查验收或者批准的机关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第十三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地方志资料和地方志文稿;承编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妥善保存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地方志资料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不得损毁;编纂工作完成后,依法及时移交本级国家档案馆或者方志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租、出让、转借。

  第十四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网站、地情资料库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第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查询、阅览、摘抄等方式利用方志馆收藏、展示的地方志文献和资料。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方志馆捐赠地方志资料。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市、县、区志书正式出版后,承编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应当支付稿酬的编辑工作人员支付稿酬。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有关单位未按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完成编纂任务的,或拒绝提供资料或者故意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提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街道志的编纂,参照本办法执行。编纂方案报市或者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的,市或者县、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提供必要的指导、服务。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部答复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规定》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部答复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规定》的通知

1989年7月22日,民政部

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明确我部办理国家有关部门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现将《民政部答复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民政部答复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规定
为明确我部办理国家有关部门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特作如下规定:
一、国家机关正式来文征求我部对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意见,由政策法规司统一归口管理。
二、政策法规司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内容分送有关业务主管司征求意见。各业务主管司应当认真研究,提出意见,经司长或主管的副司长审定签字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退回政策法规司。
三、政策法规司参照各业务主管司的意见,草拟答复意见稿,送办公厅按照公文处理程序办理。
四、政策法规司、各业务主管司在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召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之前,要互相沟通情况,会上按统一口径发表意见,会后互相通报会议情况。